文章

知识管理主题摘录·01 个人笔记组织方法

知识管理主题摘录·01 个人笔记组织方法

根本上说,个人笔记的组织方法属于文献组织方法,只是名字、组织单元发生了改变。哪种方法更接近文献组织方法,哪种方法可能更适合大规模的知识管理。注意,康奈尔笔记法等注重于单篇笔记撰写的方法不在讨论范围。

卢曼卡片盒(zettelkasten)。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所用的信息组织方法,用纸质卡片记录所学的灵感和知识,将卡片放入木盒中保存、管理。组织方法主要是卡片编码和索引。每张卡片都有数字和字母交替混合成的编码,索引卡片是某些主题的入口。例如1/1编写了某个主题,1/1a基于1/1某些内容扩展,1/1b继续1/1a接着写。1/1b1基于1/1b某些内容扩展。1/2继续1/1中的内容。索引卡片列:主题1:21/6。总体来说,卢曼编码类似于列举分类法,每张卡片只能属于其中一个类别,但分类类目不是提前构建的。虽然卡片可根据编码存放在固定位置,但无法快速找到某个主题。索引卡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问题,类似于图书馆主题目录。注意,此方法的管理单元类似于文摘,可能出现重复记录的问题。综上,使用此套方法,需要加强对主题法的了解,尽可能设计好索引目录提高检索效率。创建笔记时,最好先通过索引卡片回顾是否记录了相同内容,避免冗余

Sascha Zettelkasten。Sascha是众多卡片盒的研究者之一,在Zettelkasten knowledge and info management • Zettelkasten Method上发布了诸多研究心得。此方法是基于电子化笔记优化的卡片盒。组织方法上,仍然采用编码 + 索引形式。编码使用时间戳,保证每条笔记是独一无二的。卢曼编号的层级关系用笔记间的相互链接替代。索引页作为特定主题的入口。此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设计良好的索引目录,通过索引目录的相互链接构建知识链接,避免重复记录。

一元笔记法。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的整理信息》,管理纸质笔记的方法,有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三个原则。一元化,指所有想记录的信息都记录到笔记中,不用分类。时序化,指同时记录时间,将记录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索引化,指为笔记增加索引,具体地,为每篇笔记起一个标题,附上笔记的页码。综上,时序化是基于文献外表的组织方法,索引化与主题法不相关,很难应用基于主题的搜索。

仿杜威十进制法。随着印象笔记流行,核心理念为模仿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将知识库分成几个大类,再设置小类,最后将笔记内容分类管理。此方法只用了杜威十进制分类号,未考虑其分类体系。用户自己设置分类时,组织效果完全取决于用户的笔记数量、信息组织理论水平。如果无法设计出严谨的分类体系,则此方法不好用。此种方法的管理单元为文摘级,可能存在记录冗余问题

P.A.R.A。Tiago Forte在《Building Second Brain》中提出的方法,将个人知识分成项目(projects)、领域(area)、资源(resource)、档案(archieve)四个类别。项目,指有始有终的短期任务。领域,指自己持续精进的事情。资源,指未来可能有用的素材。档案,指其他三类中已经完成或备而不用的东西。组织方法上,此方法属于分类法,但4个类别内容有重叠,层级过少,难以应对大规模笔记管理。虽然可以自行扩充层级,但非常考验用户的理论水平。此种分类法依据的是一些外表属性,例如正在进行、资料等,难以满足主题检索的需要。管理单元可能包括文献、文摘,肯定存在信息冗余。

日记(daily note)。来自roam research设计理念,即将所需记录的内容以日记形式保存,未来需要时通过反向链接来汇聚所需内容。组织方法上,包含了基于外表属性(记录时间)、关键词(反链汇聚)等方法。组织单元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但这几年的观察看很多人仍然是文摘级,面临记录信息冗余问题。

MOC。出自Nick Milo的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流。MOC类似于索引目录,一般是主题目录。实际使用中,许多用户缺少理论知识,常常将MOC兼任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组织单元上,未进行约束,仍然面临信息记录冗余的问题。

中图法。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基本框架构建笔记系统的分类体系。方法严谨,但需要用户掌握一定的分类法使用技巧。未规定组织单元,可用于管理文献、笔记。管理笔记时,仍然面临信息记录冗余的问题。

中图法 + 主题词。国内图书馆现行管理方法,用中图法构建基本分类,同时为管理单元加上主题词,便于日后从学科角度、主题角度进行检索。对应笔记组织,通过文件夹(分类法,或者YAML) + 标签(主题法)实现

层级标签,即嵌套标签。可看作一种软件功能,非组织方法。多数人用层次标签是为了解决一个文件无法同时归属于多个文件夹的问题。但这是计算机文件夹架构的问题,非分类法的问题,分类法允许同一篇文献同时属于不同分类。类似于分类法,此方法非常考验用户的理论水平。水平高,则可以设计出好的分类体系,用于大量的笔记管理。

KG笔记法。由文献组织、笔记(知识)组织组成,实现从文献到知识的闭环。文献组织方面用中图法 + 主题词架构,在文件管理软件中搭建出一个便于分类检索、主题检索的文献管理体系。笔记组织上融合了主题法、语义网络,将同一主题的内容看作相同的知识单元,为知识单元设定了相对可操作的描述性定义,一定程度避免了信息冗余。知识单元管理上,通过笔记标题直接揭示知识单元的主题内容,以标题作为知识单元(笔记)的检索符号。将知识单元分成概念、实体、关系三类(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思想),基于笔记之间的链接完成一定程度的知识推理,让笔记真正赋能知识创造工作。使用此方法需要对组织理论有一定了解。

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选择的逻辑为以终为始,即基于对笔记管理的需求选择方法。如果只有几百篇笔记,没有时间学习各种理论,考虑PARA、一元笔记法。如果想做终身的个人知识管理,即管理几万篇个人笔记,需要加强理论学习,选择贴近理论的方法,利用学到的理论改造相应的方法,使之符合自己的需求。具体的,考虑五秒原则,即如果当前笔记方法让你在5秒内在知识库中找到任何想要的内容,则适合你,否则,你需要更换速度更快的检索方法。

信息组织领域,组织的成本永远和检索的成本呈反比。即前期花在组织上的成本越少,后期检索时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反之亦然。合理评估两方面的成本,选择一个适合的方法

参考

https://pkmer.cn/Pkmer-Docs/50-%E6%95%99%E7%A8%8B/%E7%9F%A5%E8%AF%86%E7%AE%A1%E7%90%86/%E4%B8%AA%E4%BA%BA%E7%AC%94%E8%AE%B0%E7%BB%84%E7%BB%87%E6%96%B9%E6%B3%95/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热门标签